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滨江东路148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7028519  
传真:0792-8615619 
电子邮件:ztjqkfb@vip.163.com
                          信访举报邮箱:ztjq_jw@163.com

Copyright © 2018  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赣ICP备1800502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

可信组件
可信组件

新闻中心

栉风沐雨五十年、与祖国同频共振

        企业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相连,栉风沐雨五十年,中铁九桥见证了半部党史、大半部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企业的发展始终与九桥人相连,匠心传承五十年,中铁九桥人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扎根红土地上,勇当开路先锋。

         中铁九桥为何以“九桥”命名,不仅是因为公司座落在九江,也不仅仅是因为九桥是“九江长江大桥”首尾相照的缩写。而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桥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是因桥而立、因桥而变、因桥而兴,也必将会因桥而盛。“九”又同“久”,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是九桥人的精神底色,也是九桥人矢志不渝、奋斗不止的精神写照。

  • 因桥而建,吹响集结号

        九江是千里京九、万里长江交汇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北上京城、南下岭南、东到大海、西至巴蜀,九江的地理位置都是得天独厚的,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一)交通部决定兴建九江长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武汉接见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人时就提出过“十跨长江”的构想。1959年7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的期间,毛泽东对将来建造九江长江大桥表示了关切。1971年,时任交通部部长的万里根据毛主席的战备思想,决定兴建九江长江大桥,以备战时之用。周恩来总理对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明确指示九江桥要建桥头堡,桥的钢梁造型不要老是“米”字型,换换别的形状。后来设计人员正是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把九江大桥钢梁改为三角形结构。

        (二)大桥工程局决定在九江成立船舶管理大队

        1971年9月17日,为有效配合即将开工的九江长江大桥施工建设,大桥工程局决定在九江成立交通部大桥工程局船舶大队,吹响集结号,把分散在国内各大江大河、海域上的施工船船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利用九江长江航道的优势,建成船舶管理修造的集中营。

        (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971年12月19日,浔阳江头,琵琶亭下游2公里长江岸边,“先遣队”在芦苇丛生的滩涂中迅速割开一条通道,在荒山中动土开工。没有领导,没有剪彩,没有战前动员,几名从朝鲜战场退役的老兵组成的“先遣队”在队长王泉林的带领下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扎下了根。鲁迅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先遣队”要的不是一条能通行人的路,是一条能通解放车的大道。他们持钢钎、抡大锤、打炮眼、埋炸药,以修战豪的劲头来打通从长江上岸的通道,渴了、饿了、累了就在停靠江面的驳船上补给、休息,早上起来,被子上、头发上都是水,因为江面风大、潮湿,驳船又相对封闭,船内湿度非常大。这样,经过“先遣队”10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在岸边打开了通道,整理出一片平地,就地取材,用芦苇杆搭了几个茅屋,总算是不用再在水上漂了。

        1972年初,“先遣队”增加了9台推土机,人员扩编到60人左右,集结在长江岸边的各类施工船舶达几十艘。最早的几名“先遣队”员就成了推土机班的司机,因为设备有限,会开推土机的人员有限,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因为时间久远、人事变动频繁、史料因历史原因保存不详,很多人和事都无从查证。如今,住在家属区还健在的人有汪大汉、李道章。汪大汉是因为儿子汪堃14年两次捐献骨髓救助他人大爱无疆的事迹,才被人知道他也是“先遣队”一员。李道章是抗美援朝的退伍兵,现年90岁,一直住在单位家属区,认识他的人多些,其他的人大多不在人世,知道他们的人也不多,就如同他们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一样,没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九桥人统称他们为“先遣队英雄”。

        “先遣队英雄”始终保持抗美援朝的血性,以不逐名利,艰苦奋斗,攻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为九桥开路先锋精神浇筑了鲜红的底色。

        1972年4月25日,交通部大桥工程局船舶大队更名为大桥工程局船舶管理处(简称“船管处”),集中管理大桥工程局所有船舶,船管处的船员达200多人。为解决更多的人员住宿安排,船管处在施工地和琵琶亭之间找到了九江市一家废弃的养鸡棚,改造成“先遣队”队员的住宿。虽是养鸡棚,至少是土坯砖做的,比铁驳船和芦苇棚好,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那就是“五星级宾馆”。为了及时配合九江长江大桥的开工建设,“先遣队”根据大桥工程局“先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建厂要求,加快了生产区厂房建设的速度。他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苦干、快干、巧干,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厂区和配套生活区建成。

        1973年12月26日,九江长江大桥一号墩开工建设,船管处施工船舶配合大桥二处、大桥五处水上施工也同时展开。厂区生产也正式启动,对靠港中小型施工船舶展开维修工作。

        (四)广聚英才,走自主创新之路

        1974-1978年,这五年船管处接收大批大中专毕业生、801厂青年工人、退伍转业军人安置,数百名青年进厂,企业人数扩充到千人以上,其中不乏青年才俊,他们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在华有恒、李怡厚、张西林等科技人员的带领下,1975年,自行研制的7025、7035起重船获得成功,1975年至1978年,先后制造4台7025、7035起重船。1977年,研制成功第一艘沿海港作业拖船——大桥8号轮,从此掀开了船舶制造新篇章。

  • 因桥而变,乘上改革春风

        (一)从圈养到放养,撒欢市场潮流中

        九江长江大桥规划建设于“文革”时期,当时国民经济还很薄弱,

        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建设速度比计划要慢很多。1978年底长江大桥缓建、1984年停建,企业生产指令性计划逐年减少,生产施工任务严重不足,大部分施工船舶停在港口码头,等“米”下锅。好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个时候自主研制的7025、7035号船,尤其是大桥8号轮,就是我们手中的“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春风吹满神州大地。船管处顺应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广开门路,找米下锅”的营销理念。船管处的船舶大队率先走向市场,船舶租赁、运营业务快速增长,成为主业。船管处的船遍布祖国的大江大河,职工的收入大幅上涨,职工的福利同比增长,九江人都以在船管处上班为荣。

        九桥人不等、不靠、不要,顺势而为,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大刀阔斧,开辟出一条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康庄大道,为九桥开路先锋精神添上一抹金色。

        (二)变则通、通则久

        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旨在增强企业活力。变通而图存,船管处建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打桩队,组建劳务公司,实行“三个转变”即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利用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目标。

        (三)借船出海、扬帆海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九桥人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1985年,施工船舶、大型运输驳船、拼装式浮吊船等制造技术已进入国内一流行业,也是九桥船舶业务进入鼎盛时期,这一年九桥人借船出海,正式走向海外市场,三年间先后为缅甸仰光—丁茵大桥设计制造系列专用船舶计27艘。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企业兴旺、员工富裕”,一代九桥人美好的愿景得以实现。

  • 因桥而兴,深化改革显成效

        (一)桥梁一体化产业链形成

        1987年4月4日,九江长江大桥恢复建设。为生产长江大桥的钢拱架设和2700吨钢梁生产任务,1989年船管处第一条钢梁生产线正式引进。至此,船管处桩基础、施工机械、钢梁制造安装、土建施工一体化产业链形成。

        (二)改革关头勇者胜

        1993年11月船管处根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同时更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船舶工程总公司(简称“船总”)。

        船总时期,桥梁机械设计制造和架设服务业务进入鼎盛时期,桥机研制填补了国内十项空白(首创悬索桥三大施工装备、首创斜拉桥架梁起重设备、首创钢桁拱桥架梁起重设备、首创钢桁梁架设大悬臂吊索塔架、首创大吨位桁片架梁起重机、首创高铁架桥机、首创多用途浮箱、首创复合型牵索式挂篮、首创混凝土槽形预制节段梁悬臂拼装设备、首创主塔施工用附壁起重机)。因桥梁机械研制带动,工程服务和土建施工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成为主要业务,1998年突破亿元大关。公司兴建了办公楼、家属楼,扩建了厂区,占地规模翻了一翻。

         改革关头勇者胜,九桥前进的每一步,靠的正是那么一股子闯劲和勇气,在市场经济这条路上,九桥人的开路先锋精神再添一抹金色。

        (三)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船总时期,员工在物质上的获得感增强,与之相适应精神文明同步提高。

        1998年8月7日13时40分左右,长江大堤九江段溃堤决口,滔滔江水以400立方米/秒的汹涌之势直扑城区,百万九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抢险人员向洪水中投入无数沙袋、推下数辆重载汽车,却根本无济于事。

        15时,船总接到九江防汛指挥部通知:4、5号闸口之间出现溃堤,请速组织沉船队帮助沉船堵口。在这危急关头,船总接到命令后立即组建沉船抢险队,乘坐大桥20号轮船火速赶往决口。

        16时,20号轮船抵达溃堤处。当时溃堤处已横有一艘1500吨的驳船,但在“猛兽”撕裂的大口子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湍急的江水汹涌而至,调集来的各类船舶都被卷入决口洪流中。在九江市防汛指挥部的指示下,船总沉船抢险队毅然决定“破釜沉舟”,切割船体沉船堵溃堤口,这对于修船、造船、开船的船总人来说,无异于亲手砸饭碗。

        当时决堤口有一百多米,面对惊涛骇浪的险恶环境,人工下水沉船也实属不易,江水随时可能会吞噬人的性命。然而,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铆焊工朱建伟、苏锦华等4名切割手组成的抢险先锋冒着被淹没和引发爆炸的危险,腰系安全带,带着切割设备,首先钻进将被沉入江底、漆黑一片的船舱底部。他们根据工程师的指导,手握氧割刀,在靠近水的舱面切除一个能使江水汹涌而入的口子,在第一个口子的洪水涌入舱底的危险时刻,接连对称割完另外三个口子,整个过程争分夺秒。在割船体的过程中,切割手还要控制好船体受急流影响而产生的晃动,稍有不慎,便会船翻人亡。加之时值仲夏,船底的温度已达40多摄氏度,加上氧割刀释放的热量,切割手们在闷热的密闭空间里汗如雨下,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

        20分钟后,第一条船成功沉下,水渐渐漫过了它,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直到第八条。

        从7日16时到8日上午10时,历经18小时的战斗,八艘船、两个沉浮箱均已沉入江底,决口终被堵住。那一刻,队员们高度紧张的神经终于敢稍稍松弛,九江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他们觉得所受的苦、所受的累都是值得的。

        12月,船总沉船抢险队朱建伟被评为“江西省劳模”、“ 江西省抗洪英雄”,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了1万元,1万元相当于他三年的工资收入,在九江可以买20平米的房子,但他把钱全部捐给了在这场洪灾中牺牲的十三名抗洪英雄家属。

        受命于危难之时,沉船于决绝之心。船总沉船抢险队在九江抗洪史上,甚至在中国抗洪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九桥人的开路先锋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四、匠心传承,与时代并进

        (一)深化改革,与时代并进

        2001年11月10日,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重返全球经济舞台。公司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的总体发展战略, 2001年12月26日,更名为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七公司”),公司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2002年,为改变“借船出海”的产品单一被动局面,公司注重资质申报,这一年公司取得桥梁施工专业一级、钢结构制造安装专业一级、起重设备制造专业一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一级四项一级资质证书。这些资质的取得从根本上解决了“借船出海”的被动局面。有了“市场准入证”,就有利于企业在市场施展拳脚,全面展示建桥一体化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2002年至2004年这三年,公司土建施工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深圳建安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这三年公司年均总产值在2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七公司。

        (二)匠心传承,钢梁制造渐露头角

        从1989年为了承接九江长江大桥钢梁制造任务建立的第一条钢梁生产线起,以星星之火延续,参建九江长江大桥的能工巧匠就成为以技传家的第一代桥工,是九桥钢梁制造的首批技艺传人,其中典型代表中就有王中美的父亲。到2002年,通过导师带徒、家风家教、技能引进等途径,七公司已经积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工匠,同时引进和增加了生产线、扩建厂房,钢梁制造的软硬件都已具备,借助长寿长江大桥钢梁制造的东风,攻坚12项国内大型钢梁厚板拼焊方面的技术难关。因此,七公司的钢梁制造在国内市场渐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中国钢梁设计的权威──方秦汉院士肯定地说:“你们能干好长寿桥整体节点钢梁,标志着国内铁路钢梁生产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这里所说的三足鼎立局面,指的就是东有山海关桥梁厂、北有宝鸡桥梁厂、南有七公司三家隶属中国铁路工程总工司的钢梁制造企业。

        七公司的钢梁制造业务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专精特的技术工人,涌现了赵文芳等一批优秀的电焊工人。此时,刚参加工作一年的王中美,在父亲的熏陶下,在赵文芳师傅的精心指点下,在同批工人脱颖而出,渐露头角。

        好运总是会优先光顾有准备的人。2003年6月,有“世界第一箱”美称的海内外瞩目的国际性工程--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跨海大桥的钢箱梁制造任务就幸运地光顾了七公司,而幸运背后往往伴随着努力和汗水。该钢梁制造和材料都是采用国际标准,对七公司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公司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齐心协力,历时18个月,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任务,总包方香港金门公司和瑞典skanska公司竖起了大拇指,并豪气地送了七公司一节钢箱梁试验梁。

        试验梁至今还在公司厂区摆放,时刻提醒着九桥人,只要凝心聚力、传承“四特精神”,做好桥事、打好桥牌,就有桥饭吃。2004年,公司钢桥梁制造由九十年代不足万吨发展到年产量4万吨。

         (三)精耕细作,向专业化发展

        根据大桥局产业布局,2004年12月14日,七公司土建施工业务剥离。2007年6月11日,船舶运营业务剥离。依据中国中铁打造华中地区桥梁机械研制和钢梁制造基地的战略布局,2008年2月,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更名为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铁九桥”),成为新建的中铁科工集团的主要成员。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4年在视察中铁装备时提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又提出建立交通强国的构想。中国中铁响应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打造工业制造板块,成立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工业”)。2017年8月29日,中铁九桥成为中铁工业的主要成员单位。至此,中铁九桥成为钢桥梁制造专业国家队中的一员,在自己擅长的桥梁机械研制和钢桥梁制安一体化领域精耕细作,秉承九桥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用不到5年的时间锐变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钢桥梁制安一体化特色。从缅甸仰光—丁因桥、越南顺福大桥、印尼雅万高铁、孟加拉“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到老挝制造加工基地……几代九桥人在亚非拉市场深耕不辍,在“一带一路”享誉20余年。

        匠心制造,专注于行。融入中铁工业后,中铁九桥制造了起重量最大的“空中造桥机”--沪苏通长江大桥1800吨架桥机,研制了五峰山长江大桥900吨缆载起重机……,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梁制运架技术在云南小龙潭成功应用……

         品质传承,匠心智造,九桥人以高端产品、先进技术来阐释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开路先锋精神。

        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桥梁制安一体化的产业基础上,为打造整桥建造,九桥人重操旧业,重新申报了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公路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路基与基础工程、铁路施工工程等多项施工资质,新拓展了桥面铺装业务,积极拓展交安设施业务等。至此,中铁九桥整桥建造一体化产业链形成,建成了浙江乌溪江路桥隧一体化工程,建成广西郁江桥、玉山金沙溪大桥、云南大永项目等一大批交钥匙工程。

        “十三五”时期,九桥始终把“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作为企业奋斗目标,把“企业兴旺、员工幸福”作为根本追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主要动力,把狠抓工作落实作为检验标准,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障,开拓奋进,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创新各项经济指标记录。尤其,不平凡的2020年,是全面完成公司“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直面新冠疫情和全面复工复产这两个“大考”的一年。在中铁工业的领导下,公司把“战时状态、战斗姿态”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战疫、抗洪、复工复产,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担当作为,在“三个转变”中发挥作用,圆满地完成了中铁工业下达的年度主要指标任务,充分展现九桥人化危为机的智力、防范风险的能力、铁肩担当的毅力。

        2020年度,九桥完成钢梁制造30余万吨,完成钢梁安装近20万吨,新签合同额近50亿,总产值近30亿,相对于2008年,九桥人用12年的时间再造了6个九桥。

        六、匠心传承,命运与共

        中铁九桥五十年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同步;中铁九桥五十年的传承,与几代九桥人息息相关;中铁九桥五十年的匠心精神,是融入了抗美援朝、抗洪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的精髓而成。在第一代建桥工人的言传身教下,这种精神得以开花结果。大家所熟知的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中美与父亲的传承;湖北省劳模赵文芳与王中美,王中美与赣鄱工匠、江西省劳模刘青之间的师徒传承。赵文芳、王中美、刘青接力传承,她们用汗水和智慧共同演绎了桥梁界首支女子电焊突击队的故事;“先遣队英雄”汪大汉和两次捐献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儿子汪堃之间的奉献精神的传承……

        栉风沐雨五十年,九桥与祖国同频共振,九桥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九桥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的发展相融,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与时代并进。五十年匠心传承,五十年砥砺奋进,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半百正是青春活力。做永远的开路先锋,中铁九桥未来可期!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